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宇宙星球 #132

132.我被指教,这

132.我被指教,这个星球的居民和灵人在巨人里面与脾脏中的某种东西有关。当他们与我交谈时,我凭一种进入脾脏的流注确认了这一点。

属天的奥秘 #868

868.“直到水在地

868.“直到水在地上都干了”表示虚假明显消散。这从正在重生之人的状态清楚可知。如今,人人都以为在人重生期间,他里面的邪恶和虚假会被彻底驱散和消除,以致他重生之后,就不再有任何邪恶或虚假存留,因而是洁净和公义的,就像一个人被水洗干净了一样。然而,这种想法完全是错的,因为没有一个邪恶,也没有一个虚假能被驱散到被消除的程度。相反,自婴儿时期起就遗传给他的一切,以及他通过自己的行为所获得的一切,都继续存在。因此,即便一个人已经重生,他仍无非是邪恶和虚假,这一点在死后灵魂中得到了有力证明。由此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除非从主获得,否则人里面根本没有任何良善和真理,人的一切邪恶和虚假都源于自我;世人、灵人,甚至天使,即便在最小程度上交由他自己,也会自行冲向地狱。这也是为何在圣言中,经上说“天也不洁净”(约伯记15:15)。天使承认这一点,凡不承认的,都不能在天使之列。唯独主的怜悯给他们自由,甚至把他们从地狱提出来,拦阻他们不再自行冲向那里。他们被主拦阻,以免冲向地狱;对此,天使有明显的感知,就连善灵也在某种程度上有所感知。然而,恶灵和世人一样,并不相信这一事实,哪怕多次指给他们看;蒙主的神性怜悯,这一点将在后面通过经历来描述。
因此,人的状态是这样,没有任何邪恶或虚假能被驱散到被消除的程度。因为属于人自己的生命就在于邪恶和虚假,主在使人重生时,以其神性怜悯通过试探制伏他的邪恶和虚假,以致它们似乎死了。然而,它们并没有死,只是被制伏了,以致它们不能与来自主的良善和真理对抗。同时,主也通过试探赋予他接受良善和真理的一种新能力,是通过赐予他对邪恶和虚假能转向的良善和真理的观念和情感而赋予的。祂还将具体观念引入前面所说(848:3节)的大体观念,又将更具体的观念引入这些具体观念;更具体的观念都隐藏在人里面,完全不为他所知,因为它们超出他的理解和感知的范畴。
这些事物的性质是这样,它们能充当器皿,以便主能将仁爱注入它们,将纯真注入仁爱。这些事物当以一种奇妙的平衡在一个人、灵人或天使里面混在一起时,便呈现为一种彩虹的形像,这就是为何彩虹被用作“立约的记号”(创世记9:12-16)。对此,蒙主的神性怜悯,我们将在下文(1036-1056节)予以解释。当人被如此形成时,可以说他重生了。他的一切邪恶和虚假仍旧存在,但同时他的一切良善和真理也得以保存。对恶人来说,他的一切邪恶和虚假,跟他活在肉身时所拥有的完全一样,在来世都会重现,并转化为地狱的幻觉和惩罚。但对善人来说,他的良善和真理的一切状态,如友谊、仁爱和纯真及其幸福和快乐(那时这些幸福快乐会大大繁殖增多)的状态,都会在来世被忆起。这些事物就是“水都干了”所表示的,即虚假明显消散了。

属天的奥秘 #3167

3167.“和她母亲

3167.“和她母亲”表示也传给属世真理,也就是说,属灵事物从理性传给属世真理,就像它们传给属世良善那样,如刚才所述。这从“母亲”的含义清楚可知,“母亲”是指教会,教会凭真理而被称为“母亲”(参看289, 2717节)。为叫人们可以知道属世良善和属世真理如何因真理被引入理性中的良善而拥有属灵事物,必须在此给予简要说明。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和一个外在,他的内在被称为内在人,他的外在被称为外在人。但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内在人,什么是外在人。内在人和属灵人是一样的,外在人和属世人是一样的。属灵人是那从属于天堂之光的事物中获得聪明和智慧的,而属世人是那从属于世界之光的事物中获得聪明和智慧的(关于这两种光,参看3138节)。因为天堂只有属灵事物,而世界只有属世事物。人以这种方式被造:他里面的属灵事物和属世事物,也就是他的属灵人和属世人要彼此一致,或构成一体。但在这种情况下,属灵人应该掌控属世人中的一切事物;属世人则应该服从,如同仆人服从他的主人。
但属世人因堕落而开始高举自己到属灵人之上,从而颠倒了神性秩序本身。结果,属世人将自己与属灵人分离,并且属灵事物无法再抵达它那里,只能如同透过缝隙那样进入,赋予它思考和说话的能力。为叫属灵事物可以再次流入属世人,这属世人必须被主重生;也就是说,出于属世人的真理必须被引入理性中的良善,并与其结合。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属灵事物便进入属世人,因为这时,天堂之光流入并光照属世人中的事物,使它们接受光。那里的良善接受这光所传递的热,也就是爱和仁;而真理接受光线,也就是信;属世良善和属世真理正是以这种方式接受属灵事物。在这种情况下,属世良善就是从服务于属灵之物,因而服务于邻舍,尤其服务于自己的国家,更尤其服务于主的国度,最尤其服务于主的目的中所获得的一切快乐和满足。而属世真理则是为了变得智慧,换句话说,为了实行这些事所学习的一切教义和记忆知识。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